• 川派女子中医:根与耕,传承与创新

    蜀中自古名医辈出,川派中医文明根基厚植,源远流长。自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巴蜀医家就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中医之乡”的美名历久不衰。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使得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 川派中医以伤寒学说为基础,形成伤寒学派、方剂学派、临床中药学派、内科学派、外科学派、妇科学派、儿科学派、针灸学派、骨科(推拿)学派、五官科学派等各具特色的主要学派。

  • 定一文化:我在成都修书画

    如果现在你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让几百年前破损严重的古画卷重新恢复艺术光彩,你是不是就不那么纠结这个辩题了? 这群人的职业叫做“古画修复师”,又被业界誉为“画医”,因为他们可以让濒临“死亡”的古书画起死回生! 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在全国文物系统内有记录的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修复,而这些文物中,尤以古书画文物偏多。

  • 唐欣:“疫”线人员的“爱心餐桌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党员先锋都冲在了全面抗疫防疫的一线。在珠海市蓝海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带领下,蓝海社工迅速与机构各项目服务的街道、社区居委会、项目购买方进行沟通,积极主动的配合各相关方工作,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墨尔朵:云彩上的刺绣之乡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由于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誉为“藏羌艺术明珠”。藏羌刺绣过程非常繁琐,主要分为:上绷,勾稿,配线,绣制,整理五个步骤,一副完整的刺绣往往需要一个人绣制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墨尔朵的创始人杨华珍女士,从小在阿坝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长大,18岁之前都在跟自己的母亲学习当地的刺绣,后来因为开了一家照相馆,加之谦虚好学,得以向很多摄影大师学习了布光、构图、颜色搭配,于此同时还和一位当地的老师傅学习裁缝,早已有一定的艺术基础。

  • 李晓枫:草原上的“青青站”与它的孩子们

    在内蒙古团委的大力支持下,“青青站”于2012年7月在内蒙古民政厅登记注册,升级为“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社工服务中心”),由内蒙古团委业务主管。成立之初,社工服务中心发挥两大关键功能:一是作为内蒙古团委联系、引导、服务各领域青年的有力抓手,把青年的需求反映到共青团,把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政策传递到青年群体中;二是有效践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以第三方身份走进青年、了解青年和服务青年。

  • 馋爱善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就业是民生之本,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促进残疾人就业,对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成都馋爱善食餐饮管理社会企业有限公司秉承“馋爱、残爱、味蕾勾勒出大爱,携手残疾人一起做出爱与善的膳食”的经营理念,以无声人、残疾人为主体的员工纳用制度,精准定位帮扶残疾人就业。未来,“馋爱善食”计划以智能化助力效率提升,优化用户体验;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布局多元化;寻求多方合作,达到商业与公益价值的双丰收。

  • 黄大姐保洁: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之路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好人”……这些耀眼的荣誉,都属于一个人——现年56岁的“黄大姐”黄国蓉。十几年的时间里,黄国蓉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诚信的理念,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演绎了一场从下岗女工向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华丽转身”。黄国蓉靠着做保洁,成为温江区的名人,及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 早产儿家庭,你的精神家园我来守护

    为了让社会大众看到和理解早产儿的真实状况,2017年她带领自己的团队专门拜访了国内多个城市三甲或妇幼医院的新生儿重症室(NICU),同妇产科医护工作者以及早产儿家长进行了长时间沟通,确认如何能切实有效的为早产儿家庭提供帮助。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同医护工作者及父母的沟通,团队确认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专注于早产儿父母心理支持、搭建早产儿家庭互助平台,并创立了“掌欣早产儿”项目。

  • 天杰有机:一方有机土养一方人

    成都天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将企业定位为“一半做企业、一半做慈善”的社会企业,始终如一地坚持“诚信、专业”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天杰有机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提出“技术服务到田间、配套物质到农户”的以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 学境教育:社区教育市场化的先行者

    作为90后创业者的周木森,早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读本科期间就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2010年至2014年,负责“大山的翅膀”工作室,曾多次组织四川大学志愿者到四川省西部贫困山区(甘孜州凉山州雅安等)开展支教助学活动;2013年曾参与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及灾后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多年的支教工作在他心里埋下了回馈社会,投身公益的种子,在本科及研究生在校期间,他曾多次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和“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565736672(深圳)
15351216135(成都)

在线咨询:微信在线客服

邮件:shechuangxing@ssicn.org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